挖矿为何虚拟投资常与扯上货币诈骗关系困局亏损后
记得去年接待的一位当事人吗?他因为组织朋友投资比特币挖矿亏损了300多万,现在被十几个投资人联名举报诈骗。这让我不得不思考:在这个监管日益趋严的区块链时代,投资亏损与刑事犯罪之间那条模糊的界限究竟在哪里? 虽然2021年9月24日那纸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不少人的挖矿热情,但现实情况是,这个行业从未真正消失。就像我那位在云南做矿场的朋友说的:"现在的地下矿场就像打游击战,但利润确实诱人。"有数据显示,中国可能仍占有全球20%的比特币算力,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心里发毛。 在帮客户处理这类案件时,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募资环节就踩了红线。比如去年深圳那个案子,发起人在微信群里发矿机照片拉投资,结果被认定是公开募资。要知道,在我们这个行业,私募和非法集资往往只有一线之隔。 我总结了四个判断标准: 1. 合法性:得看是否符合《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》 2. 募资方式:千万别在朋友圈、微信群这种公开场合拉投资 3. 收益承诺:再铁的哥们也不能拍胸脯保证稳赚不赔 4. 对象特定性:最好控制在30人以内,都是知根知底的熟人 这个日期我必须重点强调。《关于整治虚拟货币"挖矿"活动的通知》出台后,所有挖矿投资合同在法官眼里基本都成了废纸。上周刚有个案子,投资人在2021年10月投的矿场,现在亏损了想打官司,结果法官直接说合同无效。 但如果是2021年9月3日之前的投资呢?我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例:几个大学同学合伙买了10台矿机,合同里清清楚楚写着"风险自担"。后来币价暴跌,投资人想报警,警方调查后认定这就是正常的商业风险。 现在很多投资人有个误区:亏钱了就想着去公安局报案。我理解他们的心情,但法律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。判断是否构成诈骗,关键要看三点: 1. 发起人是不是一开始就想骗钱?比如虚构矿场规模、伪造电费合同 2. 投资人是不是因为虚假信息才掏的钱 3. 钱到底是不是真的用在挖矿上了 去年杭州有个典型案例:发起人拿投资款买了辆保时捷,这就是典型的诈骗。但如果钱确实买了矿机,只是碰上币价大跌,那就是正常的商业风险。 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这些年,我最大的感受是:区块链技术本身没错,错的是人的贪婪和不规范。给各位三点建议: 1. 募资时一定要请律师把关合同 2. 资金流向要透明,最好设立共管账户 3.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不要承诺收益!不要承诺收益!不要承诺收益! 记住,在这个行业,合规不是束缚,而是保护伞。当潮水退去时,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能继续站在岸上。一、监管高压下的挖矿投资现状
二、私募募资的法律雷区
三、那个关键的时间节点:2021年9月3日
四、亏损=诈骗?这个等式不成立
五、给从业者的忠告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当美联储遇上加密世界:一场意料之外的金融市场变局
- 当段子手遇上区块链:9GAG旗下Memecoin(MEME)在HotsCoin开启狂欢
- 寒冬中的暖阳:这款睡眠神器要颠覆你的熬夜习惯?
- Meme狂潮再起:币安Memeland项目深度解读与投资展望
- 加密世界的十字路口:一位资深教授眼中的规则与创新平衡之道
- 比特币生态新宠CHAX:一场蓄谋已久的华丽逆袭?
- 开发者指南:在Polygon上玩转NFTScan API
- 市场观察:加密货币与黄金走势深度解析
- 神秘巨鲸狂扫20亿狗狗币,1美元梦想是否即将照进现实?
- 15年后再读大饼白皮书:一个颠覆性金融实验的前世今生
- 区块链教育新浪潮:IOST携手近畿大学开启Web3黑客松盛宴
- 2024年加密货币市场:比特币和以太坊能否迎来历史性突破?
- RWA流动性困局: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上的生死劫
- 香港虚拟资产这一年:从观望到狂热再到理性思考
- 从Sushiswap到LooksRare:看加密货币世界的吸血生存法则
- 拜登政府重磅出击:美国AI新政背后的战略考量
- SocialFi新贵$tip:是机遇还是昙花一现?
- 深度解析:马斯克的万能应用野心与金融科技新趋势
- 币圈小白如何避免被割韭菜?十年老韭菜的血泪总结
- 加密市场凛冬之下:做市商们的生存现状与突围之路
- 搜索
-